發表文章

【環法第九站】單站冠軍Rigoberto Uran功率數據深度分析

圖片
照片來源: cyclingtips.com 第九站的坡度圖。 圖片來源: cyclingnews.com 本屆環法第九站可說是最困難的一站,總計有三個HC級的大山要爬,所以也是各隊主將們拉開秒差的好機會。這次TrainingPeaks分享了在第五站拿下單站第七的Rigoberto Uran的數據,他於本站在變速系統出問題的情況下,最後仍憑著衝刺奪下單站冠軍,是一筆非常有價值的紀錄,所以這次文章篇幅也會比較長;以下是整體的數據總覽: 騎乘時間:5小時07分22秒 總爬升:4474公尺 平均時速:35.4kph 訓練壓力指數(TSS):319 平均功率(AP):219W,3.78 w/kg 標準化功率(NP):292W,4.63 w/kg 強度係數(IF):0.77 在全長181.5公里的賽段裡,總爬升將近4500公尺,可想而知難度有多高。賽事一開始就要騎一段17公里的爬坡,平均坡度3.9%,Uran跟著主集團花了39分11秒完成,標準化功率297W,功率體重比4.21W/kg,強度係數0.80(FTP的80%),代表一開賽強度已經達到第3區,不要忘記這裡才剛開始而已,接下來還有三座大山要爬! 比賽一開始馬上要爬山,強度達FTP的80%,並不輕鬆! 稍作休息之後,就迎來當天第一個HC級大山Col de la Biche,全長10.5公里,平均坡度8.7%,以下是Uran在這一段的數據: 時間:39分33秒 平均時速:15.9kph 迴轉速:81rpm 平均爬升速度(VAM):1064 m/h 標準化功率(NP):295W,4.62 W/kg 強度係數(IF):0.80 變動指數(VI):1.01 平均心率:156 bpm 這一段由Team Sky控制主集團速度,Uran穩穩騎在集團當中,從變動指數可以看出功率輸出相當穩定,強度係數與第一個坡段一樣落在80%的FTP。值得注意的是在,在Col de la Biche結束後還有一段小爬坡,此時AG2R從主集團發動了一波攻擊,從數據看來Uran有咬住這波攻擊,短短不到1公里的路段,平均坡度為7.1%,標準化功率達到434W,功率體重比6.59W/kg!強度係數1.17,代表這段是以他FTP的117%完成。 AG2R在第一個HC坡後發...

【案例分享】高手雲集的大腳ㄚ盃馬拉松接力賽

圖片
上週末剛結束的「第四屆大腳ㄚ盃全國馬拉松接力賽」,是承鴻在七月唯一一場驗收賽事;雖然我無法到場觀賽,但看到所有棒次的成績後,才知道高手雲集,是國內少數張力十足的路跑競賽。 照片來源: 運動筆記 承鴻以17分44秒完成5.25公里(換算5公里為16分53秒),總排第五名,相當不錯。賽後數據分析: 平均配速:3:24/km 平均心率:179bpm(儲備心率94%!) 訓練指數:16.6點 步頻:194spm 觸地時間:183ms 騰空時間:127ms 步幅:1.52公尺 RunningQuotient 分析 從平均心率可以看到這次比賽的強度有多高,在近18分鐘的平均儲備心率高達94%,甚至刷新了個人最大心率,達到188bpm;經過近十週的速度訓練後,忍受痛苦的能力明顯大增! 另外,這一次的技術數據也有進步,上個月進行的5公里賽事中的平均觸地與騰空時間分別是188、121毫秒,觸地騰空比為1.55(愈接近1可代表技術愈好),而這次的觸地騰空比進步到1.44,表示腳停留在地面的時間縮短,同時身體飛在空中的時間變長。 不過,他在5公里的最佳觸地騰空比是今年一月時所創下的1.29(當天狀況指數為3.6),有可能是場地不同所致(操場 vs. 上下起伏的柏油路),也可能是因為上週並未完全調整至最佳狀況,7月9日的狀況指數只有-2.1,所以無論在成績抑或技術上並都沒有突破最佳紀錄。 總名次 == 對鐵人三項、跑步及自行車線上訓練有興趣的朋友,歡迎直接私訊到我的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louian1993

【環法第五站】Rigoberto Uran單站第七功率數據分享

圖片
照片來源: cyclingtips.com 第五站是今年環法第一場爬坡賽段,也是眾家主將們小試身手,試探對手虛實的時機。這次TrainingPeaks釋出Cannondale-Drapac車隊的主將,哥倫比亞藉的爬坡好手Rigoberto Uran的功率數據,先快速查看幾個賽事資訊: 完賽時間:3小時44分32秒 距離:173公里 均速:42.9kph TSS:190.4 平均功率(AP):205w, 3.25 w/kg 標準化功率(NP):264w, 4.19 w/kg 這一站終點前是一段長達9公里的爬坡,平均坡度高達5.9%(最後6公里平均坡度達8.5%),當然也是主將們拉開秒差的地方。在真正的戰爭此之前,當然是要愈輕鬆愈好;比賽的前三小時(進入最後兩段爬坡之前),Uran的NP只有229W,強度係數(IF)為0.62,代表強度只是他FTP的62%,也就是有氧耐力的區間(Zone2),相當寫意。 再來看看當天的第一個主要爬坡段,13.6公里爬升368公尺,平均坡度2.6%,這時Uran的NP也只有277W(4.06W/kg),強度係數(IF)0.75,強度略高,但也不過是有氧耐力區間的上限而已;下坡之後真正的比賽才正式開始。 第一個主要爬坡段,13.6公里爬升368公尺,平均坡度2.6%,NP 277W,IF 0.75,費時25分17秒。 接著進入第二段11公里的爬坡,主集團開始發力追擊前方的兔子,所以強度明顯拉高;在這17分鐘裡的NP為307W(4.56W/kg),強度係數(IF)0.83。雖然平均坡度為1.9%,但這一段的均速卻高達40.4kph! 最後進入到本站的精華:最後6公里要爬升480公尺,平均坡度達7.9%(實測),此時要爭奪總排名的主將們開始正式上班。在最後6公里Uran的NP高達386W,換算功率體重比為6.05W/kg,強度係數(IF)1.04,代表這17分鐘是以FTP的104%在騎!不要忘記前面已經騎了三小時的「暖身」;另外也可以看到平均爬升速度(VAM)高達1702m/h!這就是環賽主將的水準。最後300公尺主將大混戰,平均功率586W(9.30W/kg),瞬間最大功率達875W,最終Uran落後單站第一的Aru 26秒進站,拿下單站第七的好成績,總排上升至第11...

【環法第四站】單站第二名的功率數據分享

圖片
照片來源: bicycling.com 以下是第二名選手Alexander Kristoff的功率紀錄(Peter Sagan被判DSQ),距離全長206公里,時間4小時53分31秒,均速42.1kph,217.5 TSS(以近5小時的比賽來說,算是蠻輕鬆的)。 標準化功率(NP)267W,強度係數(IF)只有0.67,代表整場比賽只是他FTP的67%,代表他大部分時間都躲在集團裡面節省體能,在終點前決勝時刻再出手。 在賽事的前三小時,他平均心率只有100bpm,平均功率163W,標準化功率224W,強度係數只有0.56,對他來說根本只是輕鬆騎的強度。 既然是單站衝刺第二名,當然要看看終點前的峰值數據: - 5秒:平均功率1269W(16.8W/kg)、均速48.5kph、迴轉速101rpm - 10秒:平均功率1200W(15.9W/kg)、均速60.7kph、迴轉速100rpm - 30秒:平均功率749W(9.89W/kg)、均速59.5kph、迴轉速97rpm ► 詳細紀錄: http://bit.ly/2tiUI8K

【環法第三站】功率數據分享

圖片
照片來源: slipstreamsports.com 昨天環法大賽進行到第三站,TrainingPeaks分享了 RideArgyle 的功率紀錄,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搶下KOM積分,並拿下代表登山王的紅點衫: 開賽20分鐘左右進行一次強而有力的攻擊,也做出5分鐘最大功率, 標準化功率(NP) 為486W, 功率體重比 7.36W/kg,強度係數高達1.28,代表這5分鐘的強度是 FTP 的128%! 5秒最大平均功率1098W(16.8W/kg)、10秒最大平均功率1030W(15.8W/kg)、20秒最大平均功率990W(13.9W/kg),以上都是跟其他選手進行爭奪KOM積分衝刺時所騎出來的峰值數據。 開賽10分鐘後的連續一小時,開出了NP 365W(4.59W/kg),強度係數高達0.96,代表強度幾乎等同於騎了一場一小時的個人計時賽。變動指數1.22,代表功率輸出很不穩定,因為過程中有多次強烈攻擊。 第三站216公里,騎了5小時30分,TSS(訓練壓力指數)為368.6,做功5235千焦耳,亦即消耗了接近5個大麥克的熱量!NP 311W(4.06W/kg),強度係數0.82,總爬升2798公尺。 ► 詳細紀錄: http://bit.ly/2tcoqvX

【自行車】利用最大平均功率曲線觀察進步的幅度

圖片
最大平均功率曲線(Mean Maximal Power Curve)是根據每一秒鐘的最大平均功率所畫出來的曲線,橫軸是時間,縱軸是功率(瓦特「W」),由於運動強度會隨著時間而遞減,所以曲線一般都是從左邊開始逐漸往下降。 簡單來說,假如第1秒鐘的最大功率為1000W,第2秒鐘的最大平均功率為992W(2秒內的平均值),第5秒鐘的最大平均功率為874W(5秒內的平均值),第1分鐘為446W(1分鐘內的平均值),第12分鐘為......如此類推,只要把每一個時間點所對應的最大平均功率值連成一線,就可以得到這條曲線了。 TrainingPeaks 的最大平均功率曲線圖表是把所有關鍵的時間點,如5秒、10秒、12秒、...5分鐘、20分鐘、60分鐘、90分鐘...等的最大平均功率連成曲線,讓使用者可以了解到自己在不同時間下的功率表現分別是怎樣。除了可以知道自己的缺點之外,也可以利用圖表中的比較功能(Comparison),選取兩段時間範圍的功率曲線作出對照,如此就可以看出自己在不同時間點的功率輸出是進步還是退步?是1分鐘還是30分鐘的功率進步?甚至可以用來檢視目前的訓練方式是否真的有達成預期的目標?是否需要對後續的訓練作出調整? 下圖是一名鐵人三項選手的最大功率曲線圖表,紫色區域是今年(2017年)1月到目前的紀錄,灰色(圖中顏色較深的部分)則是去年(2016年)一整年的紀錄。可以看到紫色完全把灰色的部分蓋過去,代表今年在不同時間的功率數據都表現得比去年還要好!這應該是所有選手跟教練們最樂於看到的結果。 紫色完全把灰色的部分蓋過去,代表今年在不同時間的功率數據都表現得比去年還要好! (點圖可放大) 接下來再看看另一位長距離的鐵人選手的最大功率曲線圖表,目前他的目標是超級鐵人226公里的賽事,所以在訓練上會更著重在有氧耐力(長時間的功率輸出),相對地無氧或衝刺的訓練會非常少。我同樣把今年跟去年的功率曲線作出比對,可以看到雖然今年在10分鐘內的功率輸出都比去年還要低,但10分鐘以後則隨著時間拉長,紫線相對變得更加平緩,代表他在有氧耐力的表現變得更好,功率隨時間而衰退的比率降低,因此能夠以更高的功率輸出維持更久的時間,也表示目前的訓練方式有符合預期目標。 10分鐘以後隨著時間拉長,紫線相對變得更加平緩,代表他在有氧耐力的表現變得更好。 (點圖可...

【自行車】透過歷史功率數據檢視自己的優缺點

圖片
我們可以透過過去一段時間的歷史數據紀錄,觀察不同時間最大平均功率的變化趨勢。下圖是一位鐵人三項選手在過去半年(180天)內的最大功率歷史紀錄,每四週為一條棒條;可以看到下圖這位選手的5分鐘、20分鐘及60分鐘的程度普遍較好,而且隨著時間有上升的趨勢,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張圖表分析出三個結果: 這位選手的5分鐘、20分鐘及60分鐘的功率輸出表現較好,所以是屬於耐力型選手,適合個人計時、鐵人三項為主的穩定輸出型項目( WKO4 裡稱為「TTer」); 相對來說,短時間的大功率衝刺(5秒)以及無氧耐力(1分鐘)是他的弱項,或者是代表他在訓練中並沒有針對這兩個項目鍛鍊; 在這半年內,60分鐘最大平均功率的進步最為明顯,後續訓練上應該要加強5分鐘的功率輸出,即最大攝氧量強度的訓練,例如「3分鐘120%FTP x 6趟,間休3分鐘」的課表;當5分鐘的最大功率進步了,20分鐘及60分鐘的最大功率才有進步的空間。 60分鐘最大平均功率的進步最為明顯(點圖可放大)

【自行車】功率很重要,但速度更是關鍵

圖片
自從功率計誕生之後,自行車的訓練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已往只能憑經驗、速度、心率或爬升高度等去訓練,到現在可以直接看到每一秒鐘的踩踏功率(用力程度)有多高,因此可以更精準地監控騎乘強度,對於訓練壓力的計算以及訓練計畫的安排都起了非常大的幫助。 我已經寫過好幾篇文章說明功率訓練有多重要了,可以到以下文章回顧: 「功率」是什麼? 功率的由來與意義 20分鐘最大平均功率從220W進步到258W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雖然在訓練當中,我們的目標就是要盡可能地「提升特定時間內所能輸出的瓦特數」,能夠輸出的瓦特數愈高,除了代表體能愈好之外,「理論上」也代表騎乘的速度會更快;畢竟比賽比的並不是誰的功率輸出比較高,而是誰比較快到達終點。 之所以會強調「理論上」,是因為並不是每個人在瓦特數提升之後就一定會騎得更快,因為他/她有可能是採用風阻比較大的身體姿勢來增加功率輸出,所以儘管瓦特數變高了,但速度並沒有因此而變快。 這對於主要在平地進行的個人計時賽、鐵人三項等選手非常重要,而對於主要以爬坡比賽為主的選手而言則相對沒那麼重要。因為在平地前進時,最主要的阻力就是迎面而來的風阻,其中騎士本身的身體姿勢所佔的比例最高;所以我們會看到選手在平地巡航時,身體都會盡可能地壓低(軀幹與地面水平),讓阻力降到最低,在相同功率輸出下速度會更快,或是在相同速度下更加省力。 我們可以透過以往的訓練及比賽紀錄,簡單檢查自己在功率輸出增加的情況下,速度有沒有同步變快。 上圖是一名長距離鐵人三項選手在 TrainingPeaks 上的歷史統計圖表,顯示資料是從去年 11 月到目前為止的功率數據,分別是每一個月的 5 秒、1 分鐘、5 分鐘、20 分鐘及 60 分鐘的最大平均功率,其中在今年 3 月以前為冬訓期,3 月正式展開今年的賽季,每個月至少有一場比賽(比賽中由於游泳落後的關係,自行車項目他都是獨自完成,沒有輪車)。假如把這八個月拆成一半,11 月至 2 月為一組,3 月到 6 月為一組,分別計算其 20 分鐘與 60 分鐘的平均值: 11 月至 2 月的 20 分鐘最大平均功率平均值:214.5W 3 月到 6 月的20分鐘最大平均功率平均值:251.5W 11 月至 2 月的 60 分鐘最大平均功率平均值:190.3W 3 月到...

【案例分享】中國鐵人三項聯賽江蘇泰洲站:選手心得&功率數據分享

圖片
上週末(6月4日)剛結束的中國鐵人三項聯賽—江蘇泰洲站,同時也是業餘選手爭奪全運會名額的戰爭,男子大師組一共有25人競爭2個全運名額,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這一場是合作選手開岩龍今年第四場賽事,依舊維持住前兩週的狀況,可惜受到風浪影響,在游泳賽段損失太多時間,在自行車跟跑步奮力追趕,最後以2小時11分13秒拿下大師組第四名,以下是他的比賽心得: 比賽當天風力4-5級,游泳階段浪超級大,注意力集中在手部動作,加快了劃頻和抬頭尋找浮標的次數,這種大風大浪天氣對於游泳弱項的我來說非常不利,起水29分鐘我就知道這是一場艱難的比賽,因為本場聯賽男子前二名會給予參加中國全運會的資格(為了推廣業餘鐵人三項,中國鐵人三項協會推出了這樣一個活動“業餘選手可以和職業選手同場競技參加全運會”)。 所以上岸後全力奔向T1,結束後發現第一換項是全場最快😂,騎車是我強項,因為4-5級大風,比賽時基本都是側風,我的體重屬於比較輕,側風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影響,全程NP為247W,一小時結束騎車賽段,繼河南聯賽之後繼續保持自行車全場第一的頭銜,這裡要特別感謝興昇陽在器材上給予我的幫助,做為興昇陽Scott贊助選手,我所使用的Scott Plasma絕對是一架超級時間機器,氣動性,攻擊性,當然還有她美麗的外表😂。 下車進入T2階段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因為自己的失誤沒有在下車線下車,跑步跑到第二圈被裁判通知第三圈到罰時站罰時,接到這個消息後,我腦中立馬有兩個想法,一是這場比賽放棄爭奪前三名,二是全力跑完這一圈然後接受罰時再全力跑拼到底,因為比賽不僅僅需要自己全力以赴,很多外界因素也會影響到本身,經過了短暫的思考,我決定繼續拼一下,最後加上罰時的15秒,我的最後10公里跑步依然跑出了接近自己10公里PB的成績,39分01秒,最終總成績2小時11分12秒,第五名是我的好朋友李琦晟,他的成績為2小時11分45秒,我們兩隻相差了33秒😂賽后他很認真的像我下了戰書😂 == 雖然在游泳項目失利,但在自行車賽段跟上一場一樣拿下全場最速成績,以1小時43秒騎完40公里,下圖是他的功率數據紀錄: 平均功率(AP):244W 標準化功率(NP):247W 功率體重比:3.64W/kg 30秒最大功率:347W(5.18W/kg) 5分鐘最大功率:26...

【自行車】超級鐵人要怎麼練才能騎更快?

圖片
長距離鐵人三項(113、226公里)或個人計時賽選手在比賽中都必須要獨自面對風阻,前方沒有人可以幫忙輪車破風,所以不管是訓練方式或比賽都會跟一般公路車選手不太一樣,這篇文章將會跟大家分享這類型選手的訓練應該要著重在哪些地方。 照片來源: Pexels 提高乳酸閾值 個人計時選手比公路賽選手更重視 乳酸閾值(Lactate Threshold) ,因為大部分個人計時賽的賽程會落在一小時左右,這剛好是乳酸閾值能夠維持的最長時間。 在個人計時賽時強度主要會集中在 FTP區間 (Zone4,90~105% FTP),所以在專項訓練期的目標也應該要以 Zone4 為主,並透過增加每一趟的持續時間跟組數,延長Zone4在訓練中的總累積時間,強化身體對乳酸的耐受度。例如一開始可以進行 Zone4 騎 12 分鐘 x 3 組,逐漸進階到 Zone4 騎 15 分鐘 x 3 組、12 分鐘 x 4 組或 20 分鐘 x 3 組。 進行 Zone4 騎 12 分鐘 x 3 組的數據紀錄 當然,比賽距離的長短將會影響到強度的分配,距離愈短的賽事(例如 20 公里),對 Zone5(105~120% FTP)的需求愈高;相反,距離愈長的賽事(超過50公里),在 Zone4 以下的比例會愈多。 所以,如果正在準備超級鐵人226公里比賽,那麼在賽前一到兩個月的騎乘訓練應該要以 Zone3(75~90% FTP)為主,如此會更加符合實際的比賽強度需求。 習慣在空力姿勢維持目標功率輸出 在器材方面,長距離鐵人或個人計時選手大多會選擇計時車/三鐵車,在比賽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會握著休息把(如下圖),讓身體姿勢更具空氣力學上的優勢。 然而,大部分人在公路車姿勢所輸出的功率通常都會比空力姿勢高出不少;因此,在準備鐵人/個人計時賽時應該要以空力姿勢為主,特別是進行剛提到的 Zone4 課表,如此才能讓身體習慣在這個姿勢下輸出目標功率,並且不會跟公路車姿勢的功率落差太大。 如果剛開始不習慣的話,可以以間歇的方式操作,例如 4 組間歇當中有 2 組是使用空力姿勢進行,另外 2 組則以正常握把手的姿勢進行,然後逐漸增加空力姿勢的累積時間。 必須長時間適應空力姿勢,才能讓計時車的空力優勢最大化,在長距離賽事中也能更鬆容應付。(照片來源: WIKI ...

【自行車】功率的由來與意義

圖片
我們都知道,要讓腳踏車前進,首先是要踩動踏板,施到踏板的力量愈大,腳踏車前進得愈快,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但仔細想一想,你會怎麼衡量自己自行車的實力進步了?在同樣的路線、同樣的距離騎得更快?在相同的爬坡段可以騎出更快的速度?維持住同樣的速度但感覺騎起來變得比較輕鬆?當我們再認真想清楚,會發現以上統統不是用來評估騎車實力的最佳方法。 除了騎士個人能力差異之外,外在環境相信是對自行車成績影響最大的因素,特別是無形的風,就算是在同樣的路線騎,遇到順風跟逆風兩者之間的差異就相當大了。大順風的時候,你可能輕輕踩踏速度就接近40公里/時,但假如遇上強大逆風,也許多花好幾倍的力氣,時速也只有20公里/時左右,騎車經驗豐富的人應該是再清楚不過了。 溫濕度同樣會對自行車成績產生影響,在炎熱又潮濕的天氣下,不管是進行任何耐力運動都會產生負面影響,用該次成績來當作騎乘能力的指標當然不準確。至於坡度就更不用說了,在愈陡的坡道上騎速度自然會愈慢,所以即使同樣是10公里的路線,A路線全都是起伏不斷的丘陵路線,B路線則是一路下坡,顯然你不能說因為兩條路線距離一樣,但在B路線騎得比較A路線快,所以進步了。 既然速度跟時間對於評估騎乘能力都不可靠,那麼到底用什麼來衡量最好呢?早在一九八○年代,德國醫學工程師烏爾里希(Ulrich Schoberer)開發並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套能在騎行時偵測騎士踩踏力量的裝置。自此之後,這套技術與訓練理論便不斷蓬勃發展,對近代自行車壇的訓練更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就如同溫度計是用來測量溫度,體重計是用來測量體重,功率計顧名思義就是一個用來測量功率的裝置,你施加多少力量到踏板上,在碼錶上就會即時顯示出功率是多少。輸出的功率愈大,自行車的速度就愈快(在同樣的環境下)。但跟以往不同的是,現在你可以明確得到一個「數據」,數字愈大就代表功率愈大,有數據才有根據,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進步不用再胡亂猜度,在同樣時間內能多輸出10W,就代表你進步了10W。同樣地,當你退步的時,功率計也會誠實地用數據告訴你。 摘自 《徹底看懂自行車功率訓練數據》 ,羅譽寅著,台北市:臉譜出版社,2016年08月11日出版。

【自行車】「功率」是什麼?

圖片
「功率」(Power)經常用來計算物體在一定時間內所使用的能量,國際單位為瓦特(Watt,W),名字的由來是為了紀念英國著名發明家詹姆斯‧ 瓦特(James Watt)。 在宇宙萬物中,能量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而陽光是地球能量的主要來源,為所有動植物提供生存所需。除了在大自然中的各種物質,我們最常接觸到的就是家中的各種電器,它們透過電流轉換成光能(燈泡)、熱能(電暖爐)、動能(電風扇)等,為人類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而不同的電器在同樣時間內所消耗的電量(瓦特數)都不同,一般在產品標示上皆會說明該電器會使用幾瓦特(以小時為單位),瓦特數愈高代表耗電量愈高。例如一台 150 公升的電冰箱耗電量約 400W,代表打開它一小時會消耗 400W 的電力,一台吹風機大概是 1200W,而電風扇大約只需 60W。總而言之,在同樣時間內所需使用的瓦特數愈高,代表其所消耗的功率愈多。 至於自行車上的功率計是透過內裡的應變規 (Strain Gauge),把接收到的力量測量出來,單位同樣是瓦特(W),只是驅動自行車前進的能量來源不是電力,而是我們的雙腿。人類從食物中獲得能量,再透過身體的循環代謝系統,把這些能量經由肌肉轉化成動作,產生力量並傳遞到自行車的踏板上。 簡單來說,功率計是透過騎士所施加到踏板的力量,乘以迴轉速來計算出功率值,並顯示到碼錶上。因此,如果我們要在自行車上輸出更多功率,可以透過增加對踏板的施力,或是提高迴轉速來達成。換句話說,踩踏愈用力,或是迴轉速愈快,碼錶上的功率值就會愈高。舉一個實際的例子,現今最頂尖的自行車選手如果用盡全力騎1 個小時,平均大概能夠輸出 400W 以上,而驅動一台家用的洗衣機大概就需要 380 ∼ 400W 左右,一次完整的洗衣流程約需 1 小時,也就是說,這位自行車手所輸出的功率最多只能夠打開洗衣機洗一次衣服。 摘自 《徹底看懂自行車功率訓練數據》 ,羅譽寅著,台北市:臉譜出版社,2016年08月11日出版。

【跑者心志】想要破PB,你一定要有破PB的自信

圖片
所謂自信心,就是「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心念」。對於跑者來說,自信心可以來自很多方面,包括過去的訓練經驗、家人的支持、教練的鼓勵、訓練數據的進步、相信訓練計畫有效等等。 一個人要對自己有信心,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得好。相反,沒有信心,就算訓練課表再有效也沒用,因為在比賽時你的心志會限制住你的體能跟技術,「我跑不到那種速度啦!」「我只有慢慢跑回終點的份。」「我永遠都達不到我的目標啦!」 自信心就像一道城牆,城牆建得愈高愈穩,愈不容易被這些小魔鬼打敗。 這道城牆可以由很多材料蓋成,但至為關鍵的,就是你自己對自己的想法。只要你不相信自己,教練再好也沒用,練了一份再有效的課表也沒用,身邊的人再怎麼鼓勵你也沒用,因為你不相信你自己,城牆一推就倒。 所以,當你站在起跑線前,不管是想要突破個人最佳紀錄,或想要完成第一場全馬、半馬,你都一定要先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不要依賴別人的加油聲,不要否定自己過去所經歷的種種。 你,可以輸給任何人,但千萬不要輸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