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1 開放水域裝置測試:要戴在頭上還是戴在手上?

昨天跟國峰討論到在開放水域的問題,對一般人來說在室外游泳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沒辦法得知到底游了多遠。就算戴上最高階的三鐵錶,GPS裝置只要放在水裡面,就無法接收到GPS訊號,也就等於沒辦法測量出準確的距離。 知道「划距」才能比較 我們想要準確測量距離的目的在於想要找出每一下划手的「划距」,如此才能跟游泳池的訓練紀錄作出對比。一般來說在開放水域游泳時因為會受到波浪、水流、水中定位等影響,選手都需要加快划頻才能維持住前進的慣性,所以划距都會比在游泳池的低,也就是划一下手身體所前進的距離會比較短。假如一名選手在游泳池的划距是1公尺,到開放水域降低到0.7公尺,經過持續的開放水域訓練後,游泳池的划距不變,但在戶外的划距提升到0.8公尺的話,那麼可以預期他在鐵人比賽會比之前有更好的表現。 最近在《 Swim Smooth 》的「開放水域」這一章看到裡面提到有一名選手,他在鐵人比賽時會把Garmin 310XT夾在泳帽裡,用來測量比賽的游泳距離。這時候我想到由於大部分時間手錶都外露在空氣當中,不怕被水干擾到GPS訊號,所以測量出來的距離應該會比一般戴在手上來得準。如果我把920XT夾在泳帽裡面去游泳,也許就能解決上面的問題了吧? 於是我跟國峰今天就馬上行動,一起出發到鯉魚潭進行實驗:我把920XT拆出來戴在頭上,而國峰一樣把它戴在手腕上,一起下水游一趟400公尺,再看誰的軌跡比較合乎現實。 不過到鯉魚潭準備要下水前,國峰突然想到「如果把920XT夾在頭上,不就量不到划手數?」那一瞬間放棄下水的念頭也突然從我面前飄過,因為如果量不到準確的划手數的話,那不就等於划距也算不出來,算不出划距那就一樣沒辦法跟室內的數據比較啊!不過既然都來到這了,不下水好像又太浪費了,來看看我的假設是否成立也好啊,所以我們在岸邊換好衣服後還是下水了。 我預先把920XT設定好當游到200公尺時會發出震動提醒,然後再沿路拆返回去應該就會剛好是400公尺。出發後先繞過其中一顆浮球,但距離還沒到,所以轉右繼續游,直到震動再拆返,由於沿途都有浮球作記認,所以拆返時還蠻有信心是跟去程在同一個路徑上的。終於回到起點,拿出手錶一看,我所測量的距離是409公尺,但居然花了快10分鐘的時間,當下就覺得「不可能!不可能只游到這個配速!」而國峰戴在手上的920卻量到619公尺,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