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3的文章

2023 IRONMAN Austria - 我的歐洲 Sub-10 之旅

圖片
緣起 去年底在規劃今年賽事的時候,我其實只有設定三月普悠瑪超鐵賽為 A 級賽事,畢竟一年好好準備一、兩場 226km 就夠累了。誰知道 IRONMAN 的 AWA(All World Athlete)在今年更改了貼紙及泳帽的派發方式,由以往會直接寄到你家,改成你必須得再報名一場比賽才能領到。 今年我可是第一次成為 AWA 的金標選手(分齡組前 2%),當然是很想要拿回來紀念啊!可惜今年台灣沒有 IRONMAN 賽事,所以只好到官網看看到哪裡比賽好了... 就是這封信,開啟了我們的歐洲之旅。 看了好幾場離台灣比較近的地方,比如菲律濱、澳洲等,不是機票很貴(跟去歐洲差不多),就是那個地方也沒有很想去。跟老婆討論後,她是先傻眼、後接受,然後說既然都要出國比賽了,那乾脆順便旅遊吧!所以開始越看越遠,看看美國的賽事,也看看歐洲有哪些選擇。最後就在奧地利跟德國之間,選擇了風景跟游泳賽道都比較漂亮的奧地利-克拉根福(Klagenfurt)! 歐洲其實也是我一直以來很想要去的地方,不管是旅遊還是比賽,因為這裡可說是鐵人三項最盛行、競技表現最出色的國度,我很想去親身體驗看看這裡的文化跟氛圍,跟亞洲地區的差異有多大。 比賽期間都住在韋爾特湖旁的民宿,晚上九點左右才日落。 訓練與準備 3 月 18 日在普悠瑪超鐵以 9 小時 33 分完成後,身體經歷了史無前例的痠痛跟疲勞,幾乎休息了四、五天才回到比較能運動的狀態,然後四月初又因為要回澳門更換證件,只能保持有一搭沒一搭的運動,一直到四月中才開始正式為 IRONMAN 奧地利準備。 除了體能還沒有得到完全恢復外,心理上其實也有點抗拒訓練,因為從去年 Kona 回來後 11 月就開始為普悠瑪超鐵做訓練,到四月時已經連續練了快半年時間,眼看還要再做兩個月的 IRONMAN 訓練,感覺真的很漫長。 平常訓練沒有拍照習慣,這張老婆從家裡偷拍湊合用一下。 可能是因為訓練量都比較保守,到四月底的時候終於感受到狀態有所回升,游、騎、跑三項的訓練表現都回到了自己比較巔峰的水平,總算對奧地利的比賽開始有一點信心了。5 月初就近參加了新北微風運河的 113km 超鐵賽,作為長距離以及三項轉換訓練,以總成績 4 小時 26 分完成,也算是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信心。 出發! 我們選擇從台北直飛維也納的航班,飛行時間將近 13 小時,但因為是台北時間將近凌晨 12 點

黑暗的盡頭,就是光。︳2023 普悠瑪超級鐵人 226km 09:33:22

圖片
今年升上 30 歲組的第一場比賽,就選到了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普悠瑪 226km,嚴格來講算是我第二場超級鐵人賽事(Kona 中了 Covid 只能慢慢完賽)。 去年從 Kona 回來後休息一段時間就開始準備,很高興自己有發揮到目前 100% 的水平,過終點後不管走路還是坐著都很難受,真的是完全把所有體力都搾乾了! 三年前因為疫情才開始逐漸重拾訓練,從未想過自己可以如此接近 9 小時 30 分,更沒想到在這選手陣容當中還可以如此接近總排前五名,成為了有史以來最快的普悠瑪分組冠軍! 要比好一場 226 公里超級鐵人賽,你需要在生活與工作以外同時訓練出三項運動的耐力與技巧、對各項器材要具備充分的認知跟了解、並根據個人需求安排好完善的能量補給計劃以及各種備案。 以上這些都只是基本。 在比賽過程中你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因為在這漫長的過程中你會經歷無數次的喜、怒、哀、樂,如何不被負面情緒打敗,是每個超鐵選手都得面對的課題。 在極度疲勞的狀況下你要如何冷靜地分配體力,並根據當下瞬息萬變的天候環境隨機應變,這是另一個巨大的難題。很多時候計劃是安排好了,但有可能會因為感覺而誤判情勢,或是突如其來的風雨打亂了計劃。 總之,要在這 226 公里中把自己的體能發揮到極致,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或者應該說很難,真的很難,而這正是超級鐵人的魅力所在。 經歷過椎間盤突出跟疫情肆虐的這幾年,深深感受到能自由自在到處運動跟比賽的可貴,過去經歷的種種都會在關鍵時刻為我帶來力量。 對我而言,參與的每一場賽事都很珍貴,非常享受這段追尋身體耐力極限的旅途,過程中的每一秒我都會用力記住,Make every second count! 2023 普悠瑪鐵人三項 226km 各項成績: 🏊‍♂️ 3.8km 1:11:15 🚴 180km 5:00:14 🏃‍♂️ 42km 3:16:37 🏁 226km 9:33:22 總排 6th,M30-34 組 1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