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江承鴻」標籤的文章

【選手專訪】南投素人跑者江承鴻

圖片
江承鴻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業餘馬拉松選手,非科班出身的他,大二的時候才接觸到正規的田徑訓練。雖然起步比別人晚一點,但實力依然不容忽視。在今年渣打馬拉松,他以2小時36分20秒的成績,拿下總排第四名,也是他首個大型賽場的國內冠軍。 我跟他相識於花蓮,那時候我還在東華大學唸研究所,透過耐力網這個媒介,讓我有機會接觸到承鴻這位長跑高手。當時他的全馬個人紀錄停留在2小時41分,希望能夠透過科學的訓練方式突破240大關,因此也同意按照我的課表訓練。那時候大家距離算蠻近的,時間約好之後就可以直接在慈濟大學或美崙田徑場訓練,他跑課表,我在場邊看著他跑課表。 不過,幾個月後收到他因為工作需要調動到南部的消息(後來再調動到南投),從此之後就開始了我們之間的「遠距離關係」,平常都只能透過線上通訊,交代訓練項目,基本上只有到重要比賽時才會見面,這樣的關係一直持續到現在。不一樣的是,我們的目標從突破240這個關卡,變成要突破230。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業餘選手背後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如何在訓練、工作與家庭之間取得平衡,前陣子特地到南投找承鴻,跟拍他一整天的日常生活,製作成影片,趁機也做了一個小型的訪問。   Q: 從什麼時候開始跑步? A: 是從國三的時候開始跑,放學後都會從學校跑回家裡,距離大概是1.8公里,每次路線都一樣,發現自己可以愈來愈快,漸漸喜歡上這種跟自己比賽的感覺。後來到大二的時候才因緣際會加入到田徑隊,接受比較正規的跑步訓練。 Q: 為什麼會喜歡跑步/馬拉松? A: 剛開始是單純喜歡流汗的感覺而且可以紓解課業壓力,後來發現自己可以越跑越快,慢慢地喜歡上挑戰自我的感覺,到現在仍舊很喜歡破PB的滋味。 Q: 持續跑到現在的動力是什麼? A: 主要是教練的幫忙以及老婆大人的體諒,還有一顆想破PB的初心。 Q: 訓練的時候會想什麼事情? A: 不會多想什麼,很單純的只想完成當日課表。 Q: 到目前為止,最令你滿意/最深刻的比賽是哪一場? A: 去年(2017年)台北半馬,沒想到可以恢復到接近九年前學生時期的速度,打平1小時13分59秒的個人紀錄,期待年底台北半馬能夠再接再厲,一舉突破PB。 Q: 科學化訓練帶給你什麼改變? A: 自從有了小孩之後,可以拿來練習的時間變得更少,科學化的訓練可以讓我在工作、家庭及興趣三者...

2018渣打馬國內冠軍之路:賽前訓練篇(精簡版)

圖片
RunningQuotient 指定贊助選手江承鴻自2016年臺北馬將個人紀錄推進至 2小時36分39秒 後,基於訓練計畫的安排,除了在去年十月的全運會以完賽性質參與馬拉松之外,就一整年都沒有認真跑過全馬了。 2018臺北渣打馬是他今年第一場目標賽事,在訓練方式上作出一定的調整,讓體能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雖然因鞋子因素未能發揮真正實力,最終仍以2小時36分20秒的成績,小破個人最佳20秒,並拿下渣打馬國內冠軍的頭銜,這篇文章將簡單分享我給他的訓練安排。 以下是這十二周的訓練日誌總覽: 圓圈大小代表訓練壓力的大小,圓愈大,訓練壓力愈大。 圖中的黃圈代表輕鬆慢跑,綠圈代表強度較高的質量訓練,紅圈代表比賽。在渣打馬前的兩個紅圈分別是臺北馬的半程馬拉松以及美津濃接力賽,其中臺北半馬作為期中的測驗賽,在沒有針對性訓練以及沒有完全調整的狀況下,以打平個人最佳紀錄的 1小時14分 完賽,為六周後的渣打馬建立不少信心。 年底的臺北半馬以打平個人最佳紀錄的1小時14分完賽 馬拉松專項訓練 在臺北半馬後,開始訓練質量最高的階段,每個周末皆安排一次馬拉松配速長跑,難度從低到高,單次最長距離為32公里,逐步強化續航力;周間則安排強度略高的中距離間歇,總距離在14~18公里之間。 賽前五個周末的馬拉松專項長跑課表,依序分別為: 賽前五周:28公里@3:46/km 賽前四周:30公里@3:47/km 賽前三周:周六23公里@4:00/km + 周日32公里@3:45/km 賽前二周:27公里變速跑@平均3:42/km 賽前一周:18公里變速跑@平均3:38/km 周間中距離間歇課表: 賽前四周:10公里@3:38/km + 3公里@3:35~3:32/km x 2趟 賽前三周:4公里@3:35/km x 4趟 賽前二周:4公里@3:35/km + 4公里@3:31/km + 10公里@3:35/km 賽前一周:5公里@3:38/km x 3趟 馬拉松配速長跑的目的在於提高對比賽配速的信心,其中賽前兩周的變速跑更加考驗身體對特定配速的掌控度,以及乳酸濃度增加下維持速度的能力,也是比賽中開兩次turbo的關鍵(詳見承鴻的比賽心得:〈渣打馬國內總一之高興一天就好〉)。周間的中距離間歇則在於維持身體駕馭高速的能力,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