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3的文章

2023 IRONMAN 70.3 墾丁賽記 ︳Aero 真的是 Everything 嗎?

圖片
最近幾年自行車市場,特別是鐵人三項領域,都強調空力為王,車架設計上皆以減少空氣阻力為導向,逐漸發展出較為誇張的車架造型,比如粗壯的管型與前叉、巨大的導流後水箱、整合式的置物空間與飲水系統等等,目的都是為了盡可能增加空氣力學的效益,幫助選手騎得更省力、更快。 在某程度上這是正確的方向,畢竟近年不管是環賽抑或長距離鐵人三項賽事,比賽均速都越來越快,這些新穎的空力設計功不可沒。但有沒有思考過,對我們大多數速度慢一截的業餘選手來說,極致的空力性能是不是也能為我們帶來同樣大的效益? 我認為是沒有,原因很簡單,空氣阻力的大小跟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速度越快,空氣阻力會越大。以現今職業長距離三鐵選手為例,在比賽當中動輒 40~50km/h 以上在前進,所以同樣車架所帶來的空力效益,絕對會比多數時速只有 30~40km/h 的業餘選手來得大;職業選手也許可以省 20 瓦,但業餘選手騎同樣的車架可能只省不到 10 瓦。 那不是也省到力嗎?這樣有什麼問題?問題就在於,現今這種誇張的車架造型其實或多或少會增加 重量 以及犧牲一些 操控性能 與 舒適性 。像比較近代的三鐵車,整車組好超過 10 公斤是常態,如果多加一些必要零件、換上碟輪等,整車來到 11~12 公斤都很正常。很多人會說「三鐵比賽大部分都平路,重量不重要啦!」但現實是,你去查看世界各地的 IRONMAN 賽事,180 公里爬升不到 500 公尺的純平路賽道其實少之又少,對於瓦數/功體比本來就不高的業餘選手來說,要推動一台 11~12 公斤的車一定是比職業選手來得吃力,就物理上來說爬坡必定是越輕越好。 經典的 KONA 賽道 180 公里爬升 1700 公尺以上,今年在尼斯的男子世錦賽更是達到驚人的 2400 公尺。 再來談操控,粗壯的管型也許對於特定角度的空力表現有不錯的效果,但在現實世界中風來自四面八方。像這次墾丁賽道幾乎什麼風向都遇到,極致的空力造型在這情況下反而會增加控車的難度,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趴不住休息把,遇到大逆風或側風時為了安全只能握下把保持穩定,同時卻又大大增加迎風面積,最終得不償失,車架省到的瓦數都被身體吃掉了,畢竟騎行中的阻力有 70% 以上來自騎士本身。 趴不住休息把的話,車架空力性能再好也沒用。 作為行動派的我,得知墾丁自行車賽道不好應付,在八月時就決定更換自行車,選擇了一台非主流的車款 — Quint...

2023 IRONMAN 70.3 墾丁賽記 ︳戰勝海泳心魔

圖片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大學為了比鐵人三項才開始學游泳,所以游泳一直是我的弱項。出社會後就中斷游泳,後來 2022 年為了比 IRONMAN 澎湖才又重新恢復訓練。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一直很努力在改進,很希望自己三項的實力更加平均,只是之前比賽的成績都看不出來而已...... 比如去年 IRONMAN 70.3 台東活水湖 1.9 公里我要游 41 分鐘、 IRONMAN 澎湖第一次游 3.8 公里花了 1 小時 23 分,對很多有在訓練的選手來說這幾乎是沒在練游泳的成績。而實際上我是幾乎每週都游三次,每次也都游到一小時左右,雖然不算很多但也說不上少了(時間只能抽出這麼多);然而技術上的缺點,還有對於開放水域的恐懼,每次比賽上岸總會懊惱「怎麼還是這麼慢!」 直到今年普悠瑪的 3.8 公里在活水湖游到 1 小時 11 分、在 IRONMAN 奧地利再進步到 1 小時 08 分,才覺得努力總算是有那麼一點回報。到下半年比了鯉魚潭跟廣德 IRONCUBE 兩場標鐵,分別都游到 26、25 分鐘,雖然距離都不足只有 1400 公尺左右,但卻是我比三鐵十一年多以來第一次跟第二次在標鐵游進 30 分鐘這道門檻,內心還是很激動的。 回到上週 IRONMAN 70.3 墾丁,這是我下半年最重視的一場賽事,身體狀態也很順利調整到最好。賽前看天氣預報知道比賽當天風勢會很大,所以海上的浪想必也不會小,只是游到比較外面的時候還是被風浪給震撼到,很多次抬頭定位都被浪擋住視線,只能通過附近的選手去確認方位;游的過程更是無比掙扎,儘管有防寒衣的浮力加持,也不斷提醒自己要放鬆,但還是覺得很吃力,只能很機械式地划手把距離游完。 最終花了 35 分 42 秒完成這 1.9 公里的海泳,賽中以為自己又發揮得不好,但後來查成績發現分組排 12 位,全場 1238 名選手當中排 67 位;再看看之前比賽游泳都在我前面上岸的其他選手,這次大都跟我差不多,甚至比我晚幾分鐘上岸,才發現其實這次還是游得不錯,特別是能夠克服這種海況下的恐懼感,這兩年耐心累積的努力沒有白費! 不知道這段心路歷程有沒有激勵到看到這邊的你?我自己回頭看是蠻有成就感的,雖然成績不算頂尖,比我厲害的人很多,但我還是為自己的堅持感到驕傲。長大後才學游泳要持續進步是真的好難,無論動作技術上或是心理層面上都需要克服許多大大小小的難關,但不代表不可能! ...

2023 IRONMAN Austria - 我的歐洲 Sub-10 之旅

圖片
緣起 去年底在規劃今年賽事的時候,我其實只有設定三月普悠瑪超鐵賽為 A 級賽事,畢竟一年好好準備一、兩場 226km 就夠累了。誰知道 IRONMAN 的 AWA(All World Athlete)在今年更改了貼紙及泳帽的派發方式,由以往會直接寄到你家,改成你必須得再報名一場比賽才能領到。 今年我可是第一次成為 AWA 的金標選手(分齡組前 2%),當然是很想要拿回來紀念啊!可惜今年台灣沒有 IRONMAN 賽事,所以只好到官網看看到哪裡比賽好了... 就是這封信,開啟了我們的歐洲之旅。 看了好幾場離台灣比較近的地方,比如菲律濱、澳洲等,不是機票很貴(跟去歐洲差不多),就是那個地方也沒有很想去。跟老婆討論後,她是先傻眼、後接受,然後說既然都要出國比賽了,那乾脆順便旅遊吧!所以開始越看越遠,看看美國的賽事,也看看歐洲有哪些選擇。最後就在奧地利跟德國之間,選擇了風景跟游泳賽道都比較漂亮的奧地利-克拉根福(Klagenfurt)! 歐洲其實也是我一直以來很想要去的地方,不管是旅遊還是比賽,因為這裡可說是鐵人三項最盛行、競技表現最出色的國度,我很想去親身體驗看看這裡的文化跟氛圍,跟亞洲地區的差異有多大。 比賽期間都住在韋爾特湖旁的民宿,晚上九點左右才日落。 訓練與準備 3 月 18 日在普悠瑪超鐵以 9 小時 33 分完成後,身體經歷了史無前例的痠痛跟疲勞,幾乎休息了四、五天才回到比較能運動的狀態,然後四月初又因為要回澳門更換證件,只能保持有一搭沒一搭的運動,一直到四月中才開始正式為 IRONMAN 奧地利準備。 除了體能還沒有得到完全恢復外,心理上其實也有點抗拒訓練,因為從去年 Kona 回來後 11 月就開始為普悠瑪超鐵做訓練,到四月時已經連續練了快半年時間,眼看還要再做兩個月的 IRONMAN 訓練,感覺真的很漫長。 平常訓練沒有拍照習慣,這張老婆從家裡偷拍湊合用一下。 可能是因為訓練量都比較保守,到四月底的時候終於感受到狀態有所回升,游、騎、跑三項的訓練表現都回到了自己比較巔峰的水平,總算對奧地利的比賽開始有一點信心了。5 月初就近參加了新北微風運河的 113km 超鐵賽,作為長距離以及三項轉換訓練,以總成績 4 小時 26 分完成,也算是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信心。 出發! 我們選擇從台北直飛維也納的航班,飛行時間將近 13 小時,但因為是台北時間將近凌晨 12 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