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或老鳥都該看的馬拉松訓練建議

路跑是台灣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之一,馬拉松更是近年跑者都在追求的目標,沒跑過的想要完賽,跑過的想要突破個人紀錄。完成馬拉松變得好像是觸手可及的成就,每個人好像只要有心都可以進步。

在某種程度上,馬拉松的確是人人皆能完成,不過除了有心想要完成,更重要的是要進行適當的訓練。以下整理了三點在設定下一場賽事前該好好思考的問題,不管你是新手或老鳥,在報名下一場馬拉松前,先看一看吧。


周跑量達到 60 公里

對於第一次參加馬拉松的跑者,由於大多還沒有建立起足以完賽的體能,所以都會建議要花 12 周以上訓練。那要練到多少才比較有把握呢?建議周跑量要達到 60 公里以上,且要能夠維持四周以上為佳,否則受傷的機率或痛苦程度都會比較高。如果還沒達到這樣的跑量,建議先循序漸進地增加慢跑的距離或時間,將目標比賽設定在半年以後。切記千萬不要突然增加太多跑量,姿勢不良加上突然過高的訓練量會讓受傷風險大增。

採用截然不同的訓練方式

馬拉松距離為 42.195 公里,雖然只是半馬的兩倍,但訓練方式卻跟半馬或其他較短距離截然不同。馬拉松訓練的目標,是要提高你在有氧閾值時的配速、肌耐力、以及燃脂的效率(在同一速度下使用脂肪供能的比率),以上三項的需求跟半馬或其他距離項目都不同。因此,如果你的目標是馬拉松,在訓練安排上就必須完全針對馬拉松。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累積疲勞」(accumulated fatigue)的訓練,意思是跑者可以嘗試在身體還沒完全恢復時,進行一次長跑訓練,模擬馬拉松後半程身體開始疲勞的狀況,這能有效達到上述三項關鍵的生理適應。承鴻準備今年渣打馬時,我就曾經在周六安排一次 23 公里長跑,隔天再進行 32 公里的馬拉松配速長跑(一般人切勿模仿)。


馬拉松訓練不利於長遠發展

前面提到,馬拉松訓練需要高度的有氧耐力發展,對無氧或速度上的訓練需求很低。人體很聰明,所謂「用進廢退」,你不用它,它就會消失。長期專注在馬拉松訓練,會讓無氧能力與跑步速度逐漸衰退,但對於想要持續突破個人紀錄的跑者來說,速度卻是持續進步的一大關鍵;失速度,等同於抹殺進步的空間。

承鴻在2016年的台北馬拉松進步五分鐘後,我讓他投入十公里的訓練,目的就是希望他的速度可以到達更高的水平,再回來訓練馬拉松會更加事半功倍。

俗語有云「小別勝新婚」,假如你已經連續針對三場馬拉松進行訓練,當中又都很少安排速度訓練的話,那麼最好讓自己停下腳步,選一場十公里或半馬來準備吧。

---

參考資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如何找出自己的跑步功率區間?

步幅變大的秘訣:腳掌拉起的技巧

跑步功率最重要的數據:找出自己的臨界功率

【自行車訓練】功率沒有告訴你的事:你的騎乘方式偏向那一種類型?

跑步功率計量化跑步技術:跑步效能(Running Effectiveness)

紐約馬菁英跑者的功率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