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真的存在嗎?
《極耐力:解密心智、身體與人類表現的極限彈性》 推薦序
艾力克斯‧哈欽森(Alex Hutchinson)是一名出色的記者與部落客,他專門撰寫有關耐力運動的科學文章,並長期為《戶外探索》(Outside)雜誌以及《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s)雜誌撰寫「汗水科學」(Sweat Science)專欄。之所以會知道哈欽森,是因為我經常在網路上閱讀許多耐力運動相關的文章,每當看到喜歡的內容時,都會習慣看一下作者是誰,而哈欽森這個名字出現次數之多,讓我對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為一名耐力運動的愛好者、作者、教練,我幾乎被《極耐力》這本書中的全部內容深深地吸引著。哈欽森整理出所有會影響人類耐力的面向,從科學的觀點出發,全面且深入地剖析人體在不同條件與刺激下的反應。無論是從古至今運動生理學與心理學的研究資料、作者與運動科學家或頂尖耐力選手間的交流、抑或是作者對自身訓練及比賽的描述,每一個部分都能輕易融入到自己的經驗當中,讓我對耐力運動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甚至產生出更多不同的想像。
耐力運動之所以會吸引人,我認為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人類本身就屬於地球上數一數二最耐跑的動物。雖然我們在爆發力(速度)上輸給很多其他動物,但憑著出色的散熱能力(毛髮較少、會出汗)、可自行調節呼吸、能忍受暫時性脫水等,造就出絕佳的長跑耐力,讓我們的祖先有辦法在殘酷的大自然中存活下來。書中就有提到南非薩恩族獵人是如何在沙漠中捕獵鹿羚:在溫度超過攝氏三十七・八度的卡拉哈裡沙漠裡,獵人一路追趕鹿羚,最終跑了三十二公里才把這頭鹿羚逼到筋疲力盡,而這段追趕過程歷時六個鐘頭,獵人卻只喝了一公升的水;非凡的耐力正是上天給予人類最珍貴的禮物。
另外,人類還有一個秘密武器,是其他物種都望塵莫及的,它存在於我們的大腦裡—-意志力。在地球上,只有人類會為了未來的目標而作出規劃,比如為半年後的馬拉松安排訓練計劃、為幾個月後的一場旅行而開始計劃存錢、為了達到更輕的體重而節食減重等等。你不會看到家裡的狗為了跑得更快而自行安排跑步訓練,也不會看到大象為了鍛練出更強的肌力而進行重訓。只有人類會願意(有能力)制訂各種目標,並忍受一定程度的痛苦去完成計劃,達到許多原本無法觸及的境界。
作為耐力運動員,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想要在每一場比賽中持續地進步,突破「PB」(Personal Best,個人最佳成績)。假如這場馬拉松跑三小時三十分,下一場就會希望跑進三小時十五分,接下來就會思考著要如何訓練才能「破三」(在三小時內跑完四十二・一九五公里)。更直白的說,我們都很想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到底自己能跑多快,而且會願意無止境地追尋。
在我指導的選手當中,大多都能順利突破自己的最佳成績,但其中一位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是一名鐵人三項選手。二○一五年時他在夏威夷科納島上完成了人生第一場二二六公里超級鐵人賽(游泳三・八公里,騎車一八○公里,跑步四十二・一九五公里),比賽舉辦在每年十月,毒辣的太陽與強勁側風是這場比賽的特色,賽道本身的難度也不低,最終他以十小時五十三分完成這場耐力挑戰。那時候的他覺得自己就像耗盡了身體所有能量一樣,全身上下所有肌肉都在痠痛,感覺沒辦法再快了。
然而,經過了一年的訓練,他再次來到同一場賽事,並將完賽時間推進到十小時之內,以九小時五十五分的成績通過終點線。又過一年,比賽過程同樣艱辛,但成績再一次被改寫,來到九小時四十四分。到了二○一八年,他再次以驚人的耐力,大幅改寫了自已的完賽時間,成績推進到九小時十分,創下華人在此賽道的最佳紀錄,並成為中國超級鐵人的紀錄保持人。而在二○一九年,當大家都以為他已經在去年登峰造極的時候,竟然再一次以九小時零一分打破個人最佳紀錄,距離九小時大關只差一分鐘。同樣是完成二二六公里的賽程,每一次他都是竭盡所能、毫無保留地通過終點,而相比起四年前的第一次挑戰,四年後的他將完賽時間縮短了接近兩個小時。
我相信這也是很多耐力運動員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每一次比賽都覺得自己已經是用盡全力去完成,每次都覺得好像已經到達了自身生理的極限,沒辦法再快了。但隨著日復一日的訓練,這個曾經的極限卻總是被不斷的打破,仿佛所謂的極限,並不存在。
也許,就正如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人艾魯德‧奇普喬格(Eliud Kipchoge)的名言:「沒有人類是受到限制的。」(No human is limited)即使部分專家說近期內人類都還沒有辦法在兩小時內跑完馬拉松,但經過二○一七 年 Breaking 2 計劃中僅差二十五秒就跑進兩小時(因不符合規定而不被承認為正式世界紀錄)、二○一八年在柏林馬拉松更一舉將世界紀錄縮短至兩小時一分三十九秒、並成功在二○一九年以一小時五十九分四十秒達成史上首位馬拉松「破二」這個目標之後,我開始明白到,找出極限在哪裡,好像並沒有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份對於突破極限的自信與決心。
作為一名耐力運動的愛好者、作者、教練,我幾乎被《極耐力》這本書中的全部內容深深地吸引著。哈欽森整理出所有會影響人類耐力的面向,從科學的觀點出發,全面且深入地剖析人體在不同條件與刺激下的反應。無論是從古至今運動生理學與心理學的研究資料、作者與運動科學家或頂尖耐力選手間的交流、抑或是作者對自身訓練及比賽的描述,每一個部分都能輕易融入到自己的經驗當中,讓我對耐力運動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甚至產生出更多不同的想像。
耐力運動之所以會吸引人,我認為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人類本身就屬於地球上數一數二最耐跑的動物。雖然我們在爆發力(速度)上輸給很多其他動物,但憑著出色的散熱能力(毛髮較少、會出汗)、可自行調節呼吸、能忍受暫時性脫水等,造就出絕佳的長跑耐力,讓我們的祖先有辦法在殘酷的大自然中存活下來。書中就有提到南非薩恩族獵人是如何在沙漠中捕獵鹿羚:在溫度超過攝氏三十七・八度的卡拉哈裡沙漠裡,獵人一路追趕鹿羚,最終跑了三十二公里才把這頭鹿羚逼到筋疲力盡,而這段追趕過程歷時六個鐘頭,獵人卻只喝了一公升的水;非凡的耐力正是上天給予人類最珍貴的禮物。
另外,人類還有一個秘密武器,是其他物種都望塵莫及的,它存在於我們的大腦裡—-意志力。在地球上,只有人類會為了未來的目標而作出規劃,比如為半年後的馬拉松安排訓練計劃、為幾個月後的一場旅行而開始計劃存錢、為了達到更輕的體重而節食減重等等。你不會看到家裡的狗為了跑得更快而自行安排跑步訓練,也不會看到大象為了鍛練出更強的肌力而進行重訓。只有人類會願意(有能力)制訂各種目標,並忍受一定程度的痛苦去完成計劃,達到許多原本無法觸及的境界。
作為耐力運動員,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想要在每一場比賽中持續地進步,突破「PB」(Personal Best,個人最佳成績)。假如這場馬拉松跑三小時三十分,下一場就會希望跑進三小時十五分,接下來就會思考著要如何訓練才能「破三」(在三小時內跑完四十二・一九五公里)。更直白的說,我們都很想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到底自己能跑多快,而且會願意無止境地追尋。
在我指導的選手當中,大多都能順利突破自己的最佳成績,但其中一位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是一名鐵人三項選手。二○一五年時他在夏威夷科納島上完成了人生第一場二二六公里超級鐵人賽(游泳三・八公里,騎車一八○公里,跑步四十二・一九五公里),比賽舉辦在每年十月,毒辣的太陽與強勁側風是這場比賽的特色,賽道本身的難度也不低,最終他以十小時五十三分完成這場耐力挑戰。那時候的他覺得自己就像耗盡了身體所有能量一樣,全身上下所有肌肉都在痠痛,感覺沒辦法再快了。
2018 年 IRONMAN 科納世錦賽進終點一刻 |
然而,經過了一年的訓練,他再次來到同一場賽事,並將完賽時間推進到十小時之內,以九小時五十五分的成績通過終點線。又過一年,比賽過程同樣艱辛,但成績再一次被改寫,來到九小時四十四分。到了二○一八年,他再次以驚人的耐力,大幅改寫了自已的完賽時間,成績推進到九小時十分,創下華人在此賽道的最佳紀錄,並成為中國超級鐵人的紀錄保持人。而在二○一九年,當大家都以為他已經在去年登峰造極的時候,竟然再一次以九小時零一分打破個人最佳紀錄,距離九小時大關只差一分鐘。同樣是完成二二六公里的賽程,每一次他都是竭盡所能、毫無保留地通過終點,而相比起四年前的第一次挑戰,四年後的他將完賽時間縮短了接近兩個小時。
我相信這也是很多耐力運動員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每一次比賽都覺得自己已經是用盡全力去完成,每次都覺得好像已經到達了自身生理的極限,沒辦法再快了。但隨著日復一日的訓練,這個曾經的極限卻總是被不斷的打破,仿佛所謂的極限,並不存在。
Eliud Kipchoge 於 2019 年成功打破馬拉松兩小時門檻 (照片來源:NBC news) |
也許,就正如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人艾魯德‧奇普喬格(Eliud Kipchoge)的名言:「沒有人類是受到限制的。」(No human is limited)即使部分專家說近期內人類都還沒有辦法在兩小時內跑完馬拉松,但經過二○一七 年 Breaking 2 計劃中僅差二十五秒就跑進兩小時(因不符合規定而不被承認為正式世界紀錄)、二○一八年在柏林馬拉松更一舉將世界紀錄縮短至兩小時一分三十九秒、並成功在二○一九年以一小時五十九分四十秒達成史上首位馬拉松「破二」這個目標之後,我開始明白到,找出極限在哪裡,好像並沒有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份對於突破極限的自信與決心。
《極耐力》並不是我們在書店中常看到的跑步訓練書藉,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去訓練,也沒有任何訓練計劃提供給你。這本書是在探討人類耐力的極限到底是什麼?我們該如何達到、甚至不斷去突破這個極限?生理跟心智在這當中又是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只要你是耐力運動的愛好者,無論是想要挑戰更遠距離的比賽,或是想突破個人最佳成績,這本書都將滿足你對於耐力極限的疑問與好奇,並帶領你衝破心中原本所以為的邊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