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無二的跑步分析平台:RunningQuotient
經歷將近一年的籌備與討論,終於可以在今天公開分享給各位,台灣第一套跑步分析平台— 『RunningQuotient』 (簡稱RQ)。就像我們常聽到的智商(IQ)與情緒商數(EQ),RQ代表每位跑者的「跑步能力商數」。RQ旨在用更科學的方式解決跑者常遇到的問題,像「練得好不好?」「最近會不會練太多?」「有沒有進步?進步了多少?」等。 RQ首頁: 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 RQ不同於其他紀錄平台,它並非單純的跑步「紀錄」或「社交」系統。我們想要帶給跑者們一個嶄新的分析平台,為每一筆訓練紀錄帶來更深層次的意義,我們希望透過更簡潔的方式讓數據跟跑者對話。目前RQ的四大分析功能包括: 當前跑力 & 最佳跑力 各強度區間訓練時數統計 訓練量統計 體能狀況分析 過去在使用其他平台進行跑步紀錄時,我相當重視訓練量的計算,因為這樣才能知道每一次訓練以及長期累積下來的疲勞程度。但其實市面上能計算訓練量的紀錄平台並不多(同時考慮訓練強度跟時間的訓練量,而非單一的訓練時數或距離),而且計算方式也都不夠合理。例如國外某紀錄平台會把單次訓練的「平均配速」對比自己的閾值配速來找出這次訓練的強度,然後再根據訓練時間來計算訓練量,但計算出來的結果並不可靠,因為平均配速並不能反映出實際的訓練強度;特別是在高強度間歇訓練需要快跑跟休息交替,平均配速可能比E配速還要慢,但我們知道實際強度一定比有氧慢跑高很多。 我最喜歡RQ的其中一個地方在於它的訓練量計算是同時採用心率跟配速,這是前所未有的計算方式。在訓練閾值配速以下的強度,心率是良好的強度指標,所以系統會以每分鐘的心率來計算訓練量。可是當配速達到閾值以上,即I跟R強度時,心率就會因先天限制而不太能及時反映出強度,然而這兩種強度還是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負荷,因此對I跟R強度紀錄RQ將會採用配速來計算訓練量。在使用RQ一段時間之後,也驗證出這樣的訓練量計算方式是相當合理的。準確的訓練量計算除了可以用來評估每次訓練的疲勞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體能狀況分析圖表」,監察體能的上升情況,甚至能掌握到目前狀況的好壞...RQ徹底改變了跑者對跑步分析的想像! 歡迎對跑步科學分析有想法的朋友、或是有關使用RQ上的回饋,傳送訊息至 我 、 國峰教練 或 RQ 的臉書專頁、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