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在Kona世錦賽的一些觀察

2022年作為澳門唯一參加Kona世錦賽的選手,雖然因為Covid比得很痛苦,但整個參賽體驗、比賽的氛圍、服務等真的都是首屈一指,我相信幾乎所有來比過的人都會想要再來一次。今年有幸再度以教練身份踏足這塊土地,再一次體驗這場賽事的魅力,真的很幸運。這次全程在賽道旁觀賽,除了跟選手一樣曬了一整天以外,也多了幾分感悟。


Kona門票依舊一票難求

自2023年開始,IRONMAN 世錦賽改以男、女子組分別在夏威夷Kona與法國Nice輪流的方式舉辦世錦賽,今年是首次純男子的Kona世錦賽。雖然我今年也有四位選手參加世錦賽,但過去一年名額競爭激烈的程度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這項運動的發源地,在大家心目中Kona才是真正的世錦賽,跟前年「派發」Nice世錦額名額相比,今年大多數比賽的Kona名額都非常搶手,很少有運氣的成分在,特別是亞洲的比賽又比較少,我有好幾位選手最終都失之交臂。

所以能到Kona的真的幾乎都是實力相當強的選手,從18~54歲這七個組別的冠軍全數破九,要能夠站上這些組別的頒獎台(前五名),最慢得有9小時20分內的實力。在最競爭的30-34歲組、35-39歲組則至少要8小時45分以內,而且前二十名的差距很多都是以秒計算,大家的水平都相當接近。比如這次拿到30-34歲組第五名的巴斯,跟第四名只相差17秒,跟第六名只差29秒,而且他是跑到40公里才追到第五名...這樣大家應該就能感受到今年Kona世錦賽的競爭有多麼可怕!

在路跑段歇盡全力追趕的巴斯



今時今日,世錦賽分齡組全場第一名成績是8:27:01,如果放在十年前的世錦賽,他可以排在職業組第9名,跟當年冠軍Kienle Sebastian也不過相差13分鐘。所以如果覺得跟你競爭Kona門票的「分齡組」選手都是跟你想像一樣的業餘選手,那可能大錯特錯,這群能夠在Kona破九的選手,也許天賦比不過最強的那些Pro,但訓練量、訓練方法可能都已經跟職業選手差不多了,也有不少就是從專業隊退下來,或曾經是國家隊選手、職業選手。總之,能夠拿到Kona門票,就已經很不容易,而能夠站上世錦賽頒獎台,就真的非常強了!


男女子輪流舉辦的方式將至少會持續到2026年,也就是說下一次男子Kona世錦賽將會在兩年後(明年是女子Kona世錦賽)。所以如果是想要爭取Kona門票的男士們,可以著手準備2025年8月以後的比賽,以亞洲來說,韓國求禮、日本北海道、馬來西亞都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競爭程度相對於歐美賽事來得低;至於女生就可以從現在開始找比賽準備了!從參賽人數與競爭程度來看,女生取得Kona門票的機率相比男生是高出不少(特別是分配名額比較多的賽事),趁競爭還沒激烈起來,趕快去圓夢吧!

能夠跟海豚共遊,Kona絕對值得一來再來!


賽道紀錄一破再破,是實力還是科技?

回過頭來看看職業組,今年競爭可說是空前激烈,挪威雙雄Kristian Blummenfelt跟Gustav Iden分別是2021、2022年的冠軍,自然被看高一線。已拿過2022年Kona亞軍、2023年Nice冠軍的Sam Laidlow,對這場勝利的慾望應該是數一數二的高。丹麥一哥Magnus Ditlev甫於七月在Challenge Roth以7:23:24的好成績打破自己的賽道紀錄,去年Nice世錦賽也拿下季軍,今年有望再下一城。曾在2017、2018年拿下兩屆冠軍,去年拿到亞軍的德國老將Patrick Lange,今年除了在德州奪冠以外,好像也沒什麼亮眼表現,但始終是場上唯一兩屆Kona冠軍,加上不怎麼退化的跑步逆轉能力,大家還是會敬畏他三分。


最終結果,由38歲老將Patrick Lange取得壓倒性勝利,並且以07:35:53的成績打破2022年Gustav Iden的賽道紀錄,可說是今年的一大亮點。38歲能打贏(而且是大贏)一大票都不到30歲的小伙子有多勵志這裡不展開說了,我比較關注的是賽道紀錄一破再破這件事。

2011年澳洲名將Craig Alexander在Kona創下8:03:56這道高牆,直到2017年才由Patrick Lange推倒,來到8:01:40。隔年,Patrick Lange再一次大躍進,把紀錄推進到7:52:39,達成首次在此賽道破八。又一年,同鄉Jan Frodeno再次打破紀錄,來到7:51:13,GOAT創的紀錄耶,大家以為夠快了吧?經過疫情搞局,賽事停滯,選手們可沒閒著一直練,2022年挪威Gustav Iden再度以破紀錄的7:40:24奪冠,一下子又把紀錄縮短超過10分鐘。來到今年,又又又...被Patrick Lange再一次以破紀錄的成績奪冠,才兩年光陰就將紀錄再縮短將近5分鐘。

當年的Craig Alexander真的相當強勢,曾拿過三屆世錦賽冠軍頭銜。


也就是說,從2017年開始以來的五屆Kona世錦賽,每一次冠軍都必破紀錄,這短短七年間賽道紀錄竟然被縮短了高達25分鐘。補充一下,在2011年創下8:03:56之前,上一個紀錄是1996年的8:04:08,這12秒足足花了人類長達15年的時間!對比之下,這幾年參賽的職業組真的好像都是從另一個星球來比賽似的。

訓練方法的全球化、自行車空氣力學的研究、碳板跑鞋的進化等等,相信都是紀錄一破再破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仔細關注近年的比賽過程,會發現「比賽模式」的改變其實才是核心關鍵。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職業選手都是各憑本事,盡可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掩飾各自的弱點,所以我們會看到也許游泳跑步能力一般,但騎車特別快,或是游騎未必能跟上前面,卻只靠跑步就能一舉翻盤的景象。
器材的進步是破紀錄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近年隨著不少World Triathlon短距離選手加入戰局,加上訓練方法越來越有共識,三項平均水平相較以往大幅進步,有能力跟著領先集團一起上岸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像今年游泳領先集團總共有19位選手,差距都不到30秒;接著180公里的自行車更是破紀錄的關鍵,雖然IRONMAN講求獨立完成,所以不允許輪車,但限制12米的跟車距離也足夠讓均速高達40km/h以上的職業選手們獲得足夠多的好處,加上裁判的默許,均速自然不斷攀升。領先集團的人數越多,意味著能一起「合法輪車」的人也越多,破風的效益也就越好。今年有高達22人都騎進4:10內(Patrick Lange也是共中一人),更有7人打破兩年前的自行車賽道紀錄,可謂前所未聞。


儘管跑鞋科技近年同樣不斷進步,跑步賽道紀錄也在上一屆刷新,但近年無論是冠軍成績、抑或是平均水準都未像自行車般長足進步,依舊大多徘徊在2:40~3:00之間,除了冠軍以外,今年的跑步成績放在十年前看也不會覺得特別厲害(當然也不排除是自行車段消耗特別大所致)。因此也足以證明,比賽模式的改變才是賽道紀錄一破再破的關鍵,方程式就是:游泳跟住領先集團+騎車待在主集團合作省力+超強跑步能力。




「挪威方法」風光不再?

如果說今年奪冠最熱門人選是誰,相信很多人都會猜是Kristian Blummenfelt。原因無他,從2021年開始,連續拿下奧運金牌、IRONMAN世錦賽冠軍、打破IRONMAN世界紀錄、達成226km破七計劃、IRONMAN70.3世錦賽冠軍等等,加上同鄉Gustav Iden同樣有出色表現,當時他們幾乎一出賽即奪冠,更讓他們的訓練方法—「挪威方法」在全球爆紅。不管你知不知道測乳酸要幹嘛、數據會不會看,只要沒有像他們一樣採血測乳酸、沒有在身上戴一堆傳感器,你就是落伍,就是不科學。

來源:Youtube

然而,近兩年二人卻雙雙陷入低潮,先是Gustav Iden因傷缺席整個2023年賽季,到今年才復出,卻未有太多好表現。Kristian Blummenfelt雖偶有好成績,但轉回短距離賽場的他卻頻頻失利,自2023年起,在World Triathlon系列賽就無緣頒獎台,巴黎奧運也無法衛冕,只拿下第11名。而後把重心放回IRONMAN,自然是力求在世錦賽一舉登頂,一洗頹氣。八月在 IRONMAN 法蘭克福也證明了他依舊強勢,成功以7:27:21奪冠,另外在Kona前更改「超人」設定也成功引發話題,仿佛預示著「挪威方法」將再次引領全世界。


Kona賽前幾週Gustav Iden與Kristian Blummenfelt的超人騎姿引發討論,宣稱可以帶來更低的CdA,同時保有舒適性。
來源:Instagram

可惜好景不常,賽前信心滿滿的他,雖然有按照破紀錄方程式前進,游泳跟著領先集團完成,自行車也跟著集團騎到4:05,但過程中已經發生了好幾次嘔吐,下車才跑幾公里就顯得無力,最終花超過3.5小時才完成馬拉松,排在第35位;至於Gustav Iden也在跑步約15公里處黯然退賽。

不曉得是什麼原因引起嚴重嘔吐,也許是壓力?也許是新的自行車設定還不適應?無論如何,我相信他們對這個結果是絕對失望的。不禁讓我思考,身處在這個數據越來越重要的時代,各種讀數仿佛幫助我們了解到更多,但我們是不是也同時迷失在各項數據之中?體育競技,是不是真的數據越多就越有幫助?是不是有更多無法量化的東西,比這些客觀可見的數據更重要、更關鍵?

最後附上Patrick Lange第三度在Kona封王的終點照,向這位傳奇致敬。
來源:220triathlon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如何找出自己的跑步功率區間?

跑步功率最重要的數據:找出自己的臨界功率

步幅變大的秘訣:腳掌拉起的技巧

【自行車訓練】功率沒有告訴你的事:你的騎乘方式偏向那一種類型?

該如何利用「儲備心率」來定義五種訓練強度?

【自行車教室】自行車踩踏技術可以量化嗎?